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冷湖构造带西段新生界构造模型及变形特征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5
  • 作者:陈志勇;汪立群;陈书平;王志欣
  • 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部
  • 单位2: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
  • 出生年:1962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职称:高级工程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柴达木盆地;4-5号构造带;构造演化;构造机理;构造模型
  • 起始页:614
  • 总页数:4
  • 经费资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433)和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资助
  • 刊名:新疆石油地质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0
  • 主办单位:新疆石油学会;新疆油田公司;塔里木油田公司;吐哈油田公司;中石化西北分公司
  • 主编:夏明生
  • 地址:新疆克拉玛依市准噶尔路32号
  • 邮编:834000
  • 电子信箱:xjpg@petrochina.com.cn
  • 网址:http://www.yjy.xj.cnpc.com.cn
  • 卷:26
  • 期:06
  • 期刊索取号:P452.06724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摘要
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和钻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4-5号构造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解释,厘定了构造要素,建立了构造模型。4-5号构造总体表现为近南北向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但南北深浅层次构造又有所不同,4号构造是一被断裂复杂化了的箱状背斜,5号构造总体表现为斜歪背斜,但上下层变形样式不同,组合成复杂的构造叠置;4号、5号构造过渡区为断裂斜歪背斜。4-5号构造带复杂的构造样式受控于褶皱作用和剖面“X”型断裂作用的联合影响,断层的发育程度决定着构造样式。不整合和断层组合显示构造的形成主要在下油砂山组沉积后的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受南西-北东向挤压,且构造的形成与侏罗系的分布有关。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