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隐伏在喜马拉雅推复体下的中生界—下第三系沉积物含油气的可能性—重新估价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1984
  • 作者:S·K·ACHARYYA;K·K·RAY
  • 语种:中文
  • 起始页:1
  • 总页数:19
  • 刊名: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 是否内版:是
  • 主办单位: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
  • 期:02
  • 期刊索取号:P613.06125
摘要
次喜马拉雅(Sub-Himalayan)和甘加(恒河)诸盆地的烃类勘探,表明了上第三系上部——第四系陆相磨拉斯的存在和被看作生油地层的下第三系沉积物的缺失。紧靠次喜马拉雅山麓,由海相到半咸水相的下第三系—上第三系下部沉积物向北增厚。它们通常与中生界上部陆棚沉积物的共生,和在诸小喜马拉雅的 (Lesser Himalayan Windows)及前叠瓦带内的出现及其岩相,都表明了先前的晚中生代—晚第三纪早期陆棚一冒地槽式盆地的异常宽广。小喜马拉雅的前第三系岩层在推复断褶带中是以平卧式基底冲断层为底板的,此冲断层即为重新标定的“主边界冲断层”(MBT)。迭瓦构造和横向上的缩短,使“主边界冲断层”的几何形态复杂化了。在次喜马拉雅迭瓦带内,断下的飞来层和迭瓦层也出现在前第三系岩层的地堑中。普遍发育于小喜马拉雅覆盖岩层中的,前第三系区域构造趋向(Tectonic grain)和变质作用,在下伏的下第三系―上第三系下部“窗带”沉积物中一般是缺乏的。后者中的形变远远小于前第三系覆盖岩层中者;由此,前第三系覆盖岩层因迭瓦构造的发育而常被相互切成片状。第三系的变形,不会对巨厚的中生界—上第三系下部沉积物中原地的或巳运移至小喜马拉雅覆盖岩中的可能的油气资源,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个判断,被紧靠“主边界冲断层”的始新统灰岩露头及小喜马拉雅前第三系变质的覆盖岩中的几处油气显示所确证。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