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黔中隆起性质及其构造演化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邓新;杨坤光;刘彦良;佘振兵
  • 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单位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 出生年:1986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黔中隆起;构造运动;U-Pb年龄;构造性质;构造演化
  • 起始页:79
  • 总页数:11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2137);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项目“中国南方中上扬子大陆构造与海相油气前景”
  • 刊名:地学前缘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94
  • 主管单位: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
  • 主编:翟裕生
  •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
  • 邮编:100083
  • 电子信箱:frontier@cugb.edu.cn
  • 网址:http://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http://www.cugb.edu.cn
  • 卷:17
  • 期:3
  • 期刊索取号:P206.6 208-8
  • 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 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摘要
“黔中隆起”是雏形于晚寒武世郁南运动的东西向平缓隆起,经历了都匀运动水下隆起向陆上隆起的转化发展阶段。通过对比沉积岩相与古地理研究,黔中隆起水陆转换开始于晚奥陶世涧草沟期,即都匀运动发生的时间,鼎盛时期发育在晚奥陶世五峰期至早志留世龙马溪期。广西运动期间,受到来自南部云开地块与桂滇-北越地块的挤压和南东向华夏地块与扬子板块汇聚、碰撞脉动式收缩的远程效应,出现了以黔中背斜、乌当-二比向斜为代表的东西向构造带和以麻江背斜为代表的南北向构造带共存的现象,之后,“黔中隆起”作为独立意义的构造单元消失,与“江南古陆”相连接进入联合发展时期。东吴运动和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改变了黔中隆起控制东西走向的沉积古地理格架,变为近南北向,黔中隆起与上扬子地区的构造演化彻底融为一体,标志黔中隆起演化的彻底结束。黔中隆起南缘边界的镇远—贵阳断裂中的钾镁煌斑岩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61.3±8.0)Ma,很好地指示了黔中隆起作为独立单元发展的最后年限。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