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川东南丁山-林滩场构造灯影组热液白云岩特征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宋光永;刘树根;黄文明;王国芝;陈翠华;马文辛;张长俊
  • 单位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 出生年:1985
  • 学历:硕士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热液白云岩;震旦系;储层特征;丁山-林滩场构造;四川盆地
  • 起始页:706
  • 总页数:10
  • 经费资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5CB422106);中国石化海相前瞻性项目(PH08001)
  • 刊名: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60
  •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 主编:刘家铎
  • 邮编:610059
  • 卷:36
  • 期:6
  • 期刊索取号:P206.6 228
摘要
]通过地表地质与地下地质相结合,对川东南丁山-林滩场构造的上震旦统灯影组热液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热液白云岩在岩相学上表现为充填或交代状马鞍状白云石,发育条带状、角砾状构造。同时出现MVT型铅锌矿、马鞍状白云石-石英、马鞍状白云石-沥青、马鞍状白云石-天青石等热液矿物组合。马鞍状白云石的碳、氧、锶同位素值较灯影组围岩表现出明显的低碳、低氧,而富锶同位素:Δδ13CPOH(脉~围岩).在1.3122‰~0.501‰之间,Δδ18OPDB(脉~围岩)在-4.257‰~-1.974‰ 之间,Δ(87Sr/86Sr)(脉-围岩)在0.0023-0.0041之间,显示出热液活动的特征。热液活动使灯影组白云岩产生重结晶及热液溶蚀作用,使储层晶间孔、次生溶蚀孔在原岩基础上增加3%-10%。热液白云岩比未受热液影响的白云岩基质孔隙度平均值增加1.1%,渗透率平均值增加1.415×10-3μm2。热液白云岩的分布受桑木场断裂、现今构造高点及桐湾期不整合面控制。平面上,以现今桑木场背斜核部、桑木场断层及与之较近的林滩场构造较为发育,而较远的丁山构造则相对少见。纵向上,主要分布在距震旦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以下300m之内,分布呈断续状。结合该区构造演化、油气热演化史,认为热液白云岩可能形成于早二叠世。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