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殷墟地区土壤剖面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意义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7
  • 作者:张振卿;许清海;李月丛;阳小兰;荆志淳;唐际根
  • 单位1: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学历:硕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殷墟;孢粉;环境考古
  • 起始页:461
  • 总页数:8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571166)、加拿大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0-2006-2020)、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批准号:20050094004)和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联合资助
  • 刊名:第四纪研究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58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
  • 主编:韩家懋
  • 邮编:100029
  • 电子信箱:dsj@mail.igcas.ac.cn;dsjs@mail.igcas.ac.cn
  • 卷:27
  • 期:03
  • 期刊索取号:P515.206633-4
摘要
安阳地区3个土壤剖面孢粉分析揭示了殷墟文化前后的环境背景。取自安阳市区的茶店陂剖面灰黑色古土壤层(3400ca1.aB.P.之前)孢粉组合是以乔木植物花粉为主,推测当时茶店陂剖面所在的安阳市附近是含常绿树的落叶阔叶林植被;取自安阳市东南20余公里广润陂的“广1”和“广2”两剖面孢粉组合特征相近,都以中湿生草本植物花粉为主,表明广润陂地区是以中湿生草本植物为主的草地和湿地景观,显示了与安阳市区不同的植被特征。古土壤层上部出现较高含量的禾本科花粉和中华卷柏孢子,反映当时安阳市附近已有人类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森林植被已遭受人类砍伐破坏。黑色古土壤面以上地层(3400cal.aB.P.以后)是殷墟建都,殷商文化空前发展时期的沉积,孢粉组合中乔木花粉显著减少,表明殷商先人为了满足都城建设和生活需要,对安阳市周边的森林进行了大规模地砍伐和破坏。此后,乔木植物花粉含量进一步减少,中华卷柏孢子含量不断增加,可能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安阳市及周边森林植被不断加剧的破坏过程。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