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土-水特征曲线滞后现象的微观机制与计算分析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贺炜;赵明华;陈永贵;王泓华
  • 单位1: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 出生年:1982
  • 学历:博士
  • 职称:讲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滞后现象;弯液面;接触角
  • 起始页:1078
  • 总页数:6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0908024,40802064);863课题(编号2006AA11Z104);长沙理工大学人才引进基金(编号1004178)。
  • 刊名:岩土力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79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主编:白世伟
  • 电子信箱:ytlx@whrsm.ac.cn
  • 网址:http://ytlx.chinajournal.net.cn
  • 卷:31
  • 期:4
  • 期刊索取号:P478.06357
  • 数据库收录:EI收录期刊
  • 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摘要
对吸湿与脱湿过程中引起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滞后性质进行机制分析,认为在微观角度看,接触角的差异是主要原因。基于热力学原理,假定粒间弯液面为一圆弧,综合考虑不等径颗粒半径比、接触角等因素,应用几何关系导得了两接触土颗粒填充角之间的迭代关系,并进行编程计算。在此基础上,引入热力学弯液面压强计算公式和水量体积计算公式,得到了不等径土颗粒间基质吸力—水量计算方法。应用该方法对不同接触角条件下的单个弯液面和不同堆积形式土粒的土-水特征曲线进行了解算,结果表明,由于接触角不同,土-水特征曲线具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孔隙填充将引起低吸力状态土体含水率增加,其对松散颗粒影响较大,含水率可增大达90%;颗粒堆积形式及级配对接触角不同引起的滞后现象影响不大。此外,仅考虑接触角因素无法解释滞回圈的形成,其计算理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