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199年春夏南海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1
  • 作者:王凡;赵永平;冯志纲;白学志;吴爱明
  • 单位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出生年:1967
  • 学历:博士
  • 职称:研究员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温盐结构;变化;南海;南海季风;暴发;黑潮
  • 起始页:1
  • 总页数:13
  • 经费资助: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南海季风试验”;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KZ951-B1-408-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676278, 49706066, 40076006)
  • 刊名:海洋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79
  • 主办单位:中国海洋学会
  • 主编:巢纪平
  •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1号
  • 邮编:100081
  • 卷:23
  • 期:5
  • 期刊索取号:P\226.066\449-1
摘要
利用1998年5~8月“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1”号和“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两个航次CTD资料,分析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暴发前后南海主要断面的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观测发现,南海腹地基本被典型的南海水团所控制,但在南海东北部尤其是吕宋海峡附近,表层和次表层水明显受到西太平洋水的影响,季风暴发以后,南海北部表面温度有显著升高,升幅由西向东递减,而南海中部和南部表面温度基本没变,这使得南海北部东西向温度梯度和整个海盆南北向温度梯度均减小,北部断面表层盐度普遍由34以上降低到34以下,混合层均有所发展,是季风暴发后降水和风力加剧的结果。观测期间黑潮水跨越吕宋海峡的迹象明显但变化剧烈。4~5月,黑潮次表层水除在吕宋海峡中北出现外,在吕宋岛以西亦有发现,表明有部分黑潮水从吕宋海峡南端沿岸向西进而向南进入南海。6~7月,次表层高盐核在吕宋海峡中北部有极大发展,但在吕宋岛以西却明显萎缩;虽然看上去黑潮水以更强的流速进、出南海,但对南海腹地动力热力结构的影响未必更大。一个超过34.55的表层高盐水体于巴拉望附近被发现,似与通过巴拉望两侧水道入侵南海的西太平洋水有关。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