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区域构造体制对湘东南印支期与燕山早期花岗岩成矿能力的重要意义——以千里山岩体和王仙岭岩体为例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7
  • 作者:柏道远;贾宝华;李金冬;王先辉;马铁球;张晓阳;陈必河
  • 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
  • 单位2:湖南省地质调查院
  • 出生年:1967
  • 职称:高级工程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地质学;印支期;燕山早期;花岗岩成矿能力;构造体制;王仙岭岩体;千里山岩体;湘东南
  • 起始页:487
  • 总页数:14
  • 经费资助:本文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区域地质调查项目(200213000035)和湖南省“湘东南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项目(2003-3)的联合资助
  • 刊名:矿床地质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2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主编:毛景文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路26号
  • 邮编:100037
  • 电子信箱:minerald@163.net
  • 卷:26
  • 期:5
  • 期刊索取号:P410.6967
摘要
湘东南是华南重要的中生代有色金属矿集区。区内,印支期王仙岭岩体与燕山早期千里山岩体紧密相邻,前者成矿差,后者则发育多个大型、超大型矿床。两岩体的地层及构造地质条件相近,都具有W、Sn多金属成矿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王仙岭岩体内蚀变作用明显比千里山岩体普遍且强烈,W、Sn含量总体上明显高于千里山岩体。千里山岩体边缘有较多岩脉发育,岩体与碳酸盐岩围岩接触带矽卡岩化强烈;而王仙岭岩体边缘岩脉缺乏,岩体与碳酸盐岩围岩接触带以大理岩化为主。基于以上地质、地球化学表现,以及地球化学图解和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分析,确定千里山岩体与王仙岭岩体的成矿差异,主要是由于两者侵位时的构造体制(应力场特征)不同所致:千里山岩体形成于后造山环境下的伸展构造体制,岩浆或岩体中的成矿物质能随流体沿断裂裂隙向周围有效扩散并于局部聚集、沉定而成矿;王仙岭岩体则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下的弱挤压构造体制,侵位时断裂裂隙构造不发育,流体与成矿物质被封闭在岩体内部,因此未发生有效的成矿作用。据此推断,构造体制差异可能是造成湘东南印支期与燕山早期花岗岩成矿能力悬殊的关键原因之一。文章最后简单阐述了上述认识对区域找矿工作的启示意义。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