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黑河中游张掖绿洲灌溉渠系的数字化制图与结构分析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8
  • 作者:胡晓利;卢玲;马明国;刘小军
  • 单位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出生年:1979
  • 学历:硕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干旱区绿洲;灌溉渠系;黑河流域;遥感与GIS
  • 起始页:208
  • 总页数:6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01044)、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问题基础研究(CXTD-Z2005-2)、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二期)项目(KZCX2-XB2-09-03)资助。
  • 刊名:遥感技术与运用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6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遥感联合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 主编:吴季
  • 地址:兰州市天水中路8号
  • 邮编:730000
  • 电子信箱:rsta@lzb.ac.cn
  • 卷:23
  • 期:2
  • 期刊索取号:P625.06 815
  • 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 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人工灌溉渠系对于干旱区内陆河绿洲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黑河中游的张掖绿洲为例,在收集大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地形图资料的基础上,利用GPS实地测量和GIS软件提取了全绿洲干、支、斗3级渠系信息,获得了翔实准确的灌溉渠系空间和属性数据,首次完成了张掖绿洲灌溉渠系的数字化制图并对该渠系网络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张掖绿洲目前渠道总数约为6300条,总长为8749.51km,密度为0.47km/km2,干、支、斗渠的比例为1∶1.17∶2.4。5个县区中甘州区的灌溉渠系分布最密集,而山丹县渠系建设相对落后。绿洲人工灌溉渠系建设方式和水资源利用开发程度是影响和改变本地区流域景观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因素。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