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青藏高原若尔盖盆地更新世介形类瘤饰探讨
详细信息   
摘要
RM孔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若尔盖盆地内,孔深310.46 m,埋深底界为90万年,取芯率90%,是迄今青藏高原最深的全取芯井,也是青藏高原介形类分析最详细的深井。由此井沉积物分析获得各层段的介形类组合,具分异度低,但丰度高的特点。作者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RM孔介形类做了初步研究。该文选择了RM孔中较具代表意义的非海相多型性种Ilyocypris echinata Huang,Limnocythere inopinata(Baird)和Cytherissa lacustris(Sars)瘤的成因问题,试做初步探讨。在上述三种壳饰特征,特别是瘤的特征及其分布情况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几个国内和国外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和现代沉积环境的同种标本进行对比研究。RM孔中L. inopinataC. lacustris壳面瘤的分布模式与国内不同区域和不同时代的同种标本是完全相同的;与国外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同种标本壳面瘤的分布模式,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C. lacustris壳面瘤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其强度和数量都有变化。RM孔中的I. echinata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同种的化石和现代标本瘤的分布模式相比亦很吻合。较长时间以来,介形类研究者对非海相多型性种壳面中空瘤的起因问题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瘤是由基因决定的,即瘤的出现与否受基因控制,因而属于基因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瘤的出现是由外因诱发的,故称为表型,外因是指环境因素的影响。该文研究结果显示,I. echinataL. inopinataCytherissa lacustris壳面瘤的分布位置有惊人的稳定性,因此推测:它们壳面上的瘤,似有由基因控制的可能性。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