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华北克拉通南缘霍邱群变质作用、形成时代及霍邱BIF铁矿成矿机制
详细信息   
摘要
安徽霍邱铁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是一个大型BIF铁矿田,矿体均赋存于一套新太古代中高级变质作用的含铁建造中,自下而上可分为A+B矿带和D矿带:前者为变粒岩‐片岩‐磁铁石英岩建造;后者为片岩‐大理岩‐赤铁(镜)铁石英岩建造。该文利用现有的矿床勘查、物化探和地质科研资料,对该矿田的地质背景、矿体赋存条件、构造型式进行深入剖析,推断矿区周边及深部构造格局与控矿因素,研究分析霍邱铁矿含铁岩系特征,进行含矿层位的准确划分、厘定和对比,深入研究含铁岩系的平面分布范围和延深,对矿田控矿构造进行综合分析。运用LA‐ICP‐MS技术获得霍邱群斜长角闪岩最老年龄为2.8 Ga左右,代表原岩形成年代。同时获得晚期混合花岗岩的侵入年龄为1.8 Ga左右。通过Hf同位素测定,获得各变质岩系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表明最老的锆石Hf模式年龄可达3.5 Ga前后。根据区域年代学资料和霍邱铁矿含铁岩系特征,该文正式提出“霍颍运动”这一概念,作为皖西北新太古代2.7 Ga前后在霍邱-颍上—寿县—蒙城一带发生的构造事件和成矿作用,以区别于以往沿用蚌埠运动描述该区霍邱群变质作用和成矿事件的提法。最后结合该区含铁建造特征,初步判定霍邱铁矿为一种介于阿尔戈玛和苏必利尔型之间的过渡类型铁建造。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