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喜马拉雅地区下白垩统海底扇沉积环境
详细信息   
摘要
北喜马拉雅地区早白垩世沉积以碎屑岩为主,海底扇沉积十分发育。根据沉积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产状特征,可将这些海底扇分为6个亚相。根据亚相在空间的排列组合所指示的沉积环境,海底扇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萌芽、青春、成熟和消亡四个阶段。在早白垩世早、中期,海底扇处于萌芽阶段和青春阶段,沉积岩的砂/泥比值高,砂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多样,反映出海岸平原和大陆架较窄,海底坡度大。从早白垩世开始,沉积环境经历了由陆棚向大陆斜坡转移的过程,海平面升高,构造性质主要为水平拉张和裂陷。早白垩世晚期,海底扇处于成熟阶段,海岸平原和大陆架宽度加大,砂/泥比值降低,沉积物以泥质组分为主,富含菱铁矿和钙质结核,少见菊石等生物化石,相变缓慢,水体低能,属于缓倾斜、无明显坡折带的陆缘,反映了北喜马拉雅地区的最大海侵事件。由于印度洋扩张和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在早白垩世晚期北喜马拉雅被动陆缘已趋成熟,该区处于大陆斜坡下部强还原的深海和半深海环境。晚白垩世总体上属于海退过程,海底扇处于消亡阶段,其岩石由泥岩类向砂岩类直至砾岩类演化。白垩纪沉积盆地则相应经历了由陆棚→拉张断陷盆地→陆坡→深海盆地的演变。(怡然录)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