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贺兰山第四纪冰川特征及其与气候和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
详细信息   
摘要
贺兰山(3 556 m)是中国东部存在确切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山地之一,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温带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对于研究中国东、西部冰川发育特点以及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冰川发育与气候和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野外地貌调查与室内光释光(OSL)、加速器质谱碳十四(AMS14C)对冰川、黄土以及湖相沉积物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在贺兰山主峰周围海拔2 800 m以上保存着古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第四纪冰川发生的时限较晚,时代上限为末次冰期中冰阶,对应深海氧同位素MIS3中期(43.2±4.0) ka、末次冰盛期(LGM,~18 ka)、晚冰期(12.0±1.1) ka和新冰期(3.4±0.3) ka冰川作用的阶段性明显.采用深海氧同位素曲线(MIS)代表共和运动(150 ka)以来的冰川平衡线变化,并用末次冰盛期的平衡线(2 980 m)以及现代理论雪线高度值(4 724 m)作为平衡线的最大振幅,以3.5 mm/a作为贺兰山体的抬升速率,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贺兰山山体高度与冰川作用之间的关系,并与黄土‐古土壤等反应气候环境变化的指标对比,认为贺兰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是山体的构造抬升与气候条件耦合的结果,即“共和运动”之后山体抬升到与末次冰期气候耦合的高度,开始发育冰川。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