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汶川MS8.0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
详细信息   
摘要
采用7条地震前后日本ALOS/PALSAR整轨数据,利用D‐InSAR技术提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500 km×450 km的地表连续同震形变场。形变场覆盖了金川—石棉、黑水—乐山、松盘—彭山、南坪—简阳、康县—重庆所有区域,包括了理县、汶川、茂县、北川、青川等重灾区域。结果显示,整个形变场影响范围较大,四川盆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形变。发震断层附近的非相干区域显示此次地震地表主破裂带在北川—映秀断裂带上,可以追踪出地表破裂带从汶川县映秀镇西南震中附近一直到青川县苏河北侧,全长约为230 km。在发震断层西南段汶川至茂县一带,非相干条带的宽度明显大于其它段落,这与彭县—灌县断裂(前山断裂)的都江堰—安县段地表破裂段密切相关,地表破裂带长约70 km。在远离发震断层的区域,西北盘总体表现为抬升,东南盘表现为沉降。但在发震断层附近,断层两侧均表现为局部抬升,且沿断层形变量分布很不均匀,表现出较强的分段性,显示出发震断层以逆冲为主的断层性质。从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与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所给出的震中位置和发震时刻的差异来看,也反映出汶川地震破裂过程是多点破裂过程。在汶川县映秀镇西侧震中区,最大相对形变量达260 cm,如果全部换算成垂直形变,则两个区域的垂直相对形变达3.3 m。在雅安、峨眉山一带约有35 cm的沉降区,在重庆及其南侧区域约有25 cm的小范围隆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