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长江中游砂山的磁组构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详细信息   
摘要
为了建立长江中游风成砂的磁组构识别标志,讨论磁组构参数与古气候、古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新近发现的江西九江新港砂山剖面进行了野外考察和磁化率定向样品的采集和测试,结果表明:(1)新港风成砂剖面中砂层和古土壤化的亚黏土层的磁组构参数值具有较大的不同,亚黏土层的磁化率(k)在剖面中表现为峰值(均值143.27×10-6 SI),各向异性度(P)值却表现为曲线的较低值段。砂层却与亚黏土层相反,k值为谷值(均值为21.81×10-6 SI),P值总体为高值段,但波动较大。(2)在新港风成砂剖面中大多数亚黏土层样品的磁面理度(F)值大于磁线理度(L),而砂层中只有部分样品的F值大于L,说明亚黏土层的磁面理发育程度较砂层的要好。(3)相对于河流和湖泊沉积物(河流沉积物长轴的倾角一般小于10°,短轴的倾角大于80°)而言,新港剖面风成砂的磁化率量值椭球体的长轴的倾角较大(22°~24°),短轴的倾角较小(45°~51°)。(4)新港剖面风成砂的磁基质颗粒度(q)的平均值(0.668 8)比长江中游河流沉积物的q值(0.24)偏大,反映风成砂的分选较河流沉积物的要差。上述特点可作为长江中游水成和风成沉积物的磁组构识别标志。(5)在3.25~26.2 m的地层剖面中共有9层发育程度不同的古土壤化的亚黏土层,说明在这一期间气候不仅有9次由干冷向暖湿的转变,且每次变化的强度也有所不同。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